查看原文
其他

助力丨听说通大的这群人感动南通!

宣传部 南通大学 2021-01-17

他们的课堂是“医学生第一课”,福尔马林是他们最熟悉的味道,讲台和实验室是他们最广阔的舞台。他们承担着教学、科研、尸体的搬运和防腐等工作。面对公认最脏、最苦、最累的活儿,他们忘记致病、致癌的风险,常年与福尔马林相伴,与人体标本为伍,承受药水刺激,从不言弃。

他们热爱教育事业,更深爱自己的学生,用春风般的话语为学生答疑解惑,带学生就医看病。他们始终站在离危险最近的地方,消除学生顾虑和恐惧……不足30人的团队,却承担着6个学院几千名学生的解剖学教学工作,他们毫无怨言。日月交替,他们培养出大批优秀校友,有院士、有杰青、有长江学者、有政府特贴获得者。

他们是一群刚强又有战斗力的人,“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江苏省重点学科”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他们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在平凡中突显伟大,师者如兰,香远益清!

他们就是南通大学人体解剖学教学群体。

今年7月,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联合开展第十届“感动南通•教育人物(群体)”评选活动。

近日,经专家评审,第十届“感动南通•教育人物(群体)”候选对象名单出炉,并于“南通教育”微信公众号上公示。

南通大学人体解剖学教学群体

成功入围“感动南通•教育人物(群体)”候选名单


投票环节说明点击“阅读原文”,为通大“人体解剖学教学群体”投票助力!投票时间

2019年8月30日9月5日

投票方式

点击本条推送最后“阅读原文”即可参与投票。

投票规则

每个微信ID仅可投一次票,投票可多选。



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故事吧

师者如兰,香远益清


师者何以为师?示以美好,授以希望,率真而坦荡,真实而自然,净而无尘,严则唯端,师者如兰,香远益清。

优秀校友、中科院院士樊嘉在回校时激动地说:“就是通大的第一门解剖课,让我爱上了医学,走上医学之路,也成就了现在的我!感谢母校!感谢解剖学的老师们!”这是对南通大学人体解剖学教学群体的高度评价,也是许多通大优秀学子的共同心声。他们不是医生,却穿着白大褂,拿着手术刀;他们不是家长,却不断絮叨,喋喋不休;他们不是工程师,却塑造着学子的灵魂;他们的职业令人敬佩,他们的精神令人感动;他们的课堂是“医学生第一课”。福尔马林是他们最熟悉的味道,讲台和实验室是他们最广阔的舞台。从医学高等学府毕业,原本可以选择做医生,但他们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人体解剖学教育事业,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明白,他们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解开人体奥秘,还要引导医学小白们走入医学神圣的殿堂。他们经常与人体标本打交道,忍受着福尔马林的刺激。日积月累,他们克服种种常人无法忍受的艰难,渐渐形成艰苦奋斗、凝心聚力、勇往直前的优良传统。虽然环境艰苦,他们却在医学教育事业上做出了贡献,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绩。

人体解剖学系老师在给学生上局部解剖实验课,校党委书记浦玉忠带队调研教学工作福尔马林中默默坚守

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对于刚跨入医学大门的学生们来说,接触到的第一门课就是解剖学。学习解剖学必然要接触到福尔马林,这是一种外观无色透明的甲醛水溶液,医学上用于保存人体标本。若不慎吸入挥发气体,会刺激呼吸道黏膜组织,轻则疼痛咳嗽,重则呼吸道发炎,长期接触可能导致癌症。因此,人体解剖学教学是公认的脏、苦、累的工作,而且风险极高。而这群老师除了教学以外,还要经常搬运尸体,制作标本,长期接受福尔马林的刺激。有些老师为此得了严重的鼻炎、过敏,鼻粘膜增厚使他们的嗅觉下降。尽管如此,他们却一直坚守着、奋斗着,“这项工作总得有人去做,既然学校需要我在这个岗位上,我就不能辜负学校的重托!”。

局部解剖学实验课操作前学生给“大体老师”献花

为了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尸体来源必须充足。南通大学作为遗体接受点,人体解剖学学科承担着尸体的搬运、防腐、保存等一系列工作,需要有人24小时值班,包括春节等节假日。只要有尸源报告,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他们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有时还要在深夜远赴外地。为了一具尸体,他们经常会在现场等上几个小时,耐心安抚家属、庄严接收遗体、细致防腐处理……一做就是很长时间,夜深了,他们却浑然不知。

教学工作中,他们更是不怕脏、不怕累。我们知道,教学不仅是“言传”更是“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认知起着重大的影响。这个群体的每一位老师都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为了消除学生对福尔马林的顾虑和对标本的恐惧,他们身体力行,站在离标本最近的地方;他们循循善诱,用春风般的语言化解学生心中的排斥……终于,学生们不再畏惧,不再胆怯,观察标本,潜心学习。高温天气,给学生示教时,老师经常汗流浃背,浓烈的药水熏得眼泪、鼻涕直往下流,因为手上沾满了福尔马林,无法擦拭,他们只能任由其流下。在他们的指导下,学生经常在全国、全省解剖绘图比赛中获奖,在学校举办的解剖知识竞赛中更是个个生龙活虎、争先恐后,每每看到学生们获奖后的喜悦,他们感到无比的欣慰。局部解剖课上要使用手术刀剪,经常有学生弄伤自己,他们像对自己孩子一样帮他们止血、消毒、包扎和安慰。课上学生问题很多,这里还没解决好,那边又在求教,这样的工作场面是家常便饭。但是,为了学生,他们毫无怨言,仍然坚守每一节课,从未退缩。一年又一年,他们送走一届又一届的优秀学子。这一切都是用爱心、用坚持篆刻出来的,是解剖学团队最值得骄傲的事!

教书育人中彰显师德

南通大学人体解剖学教学群体不足30人,却要承担着医学相关学院的各层次几千名学生的《人体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口腔解剖学》《眼耳鼻喉解剖学》《断层解剖学》《解剖学进展》等理论和实验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他们是医学院教学任务最为繁重的老师,可是他们毫无怨言,默默奉献。繁重的任务,艰苦的条件,他们可能管不了自己的孩子和老人,却必须管好自己的学生;他们可能暂时放下了手中的科研,却不会放下正在进行中的教学。

人体解剖学系老师指导研究科研实验

现年62岁的金国华教授从事人体解剖学教学工作已经38年,在任医学院院长期间,同事们经常听到他在电话里说“今天上午我有课,我就不能参加这个会议了。”“下午要给学生上课,能否换个时间”。虽然工作繁忙,但从不耽误学生一节课,始终把教学和学生摆在第一位。除了处理行政事务,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教学和科研工作上。现在,虽然从行政岗位退了下来,但仍他然坚持在教学科研一线,早7点上班,周六周日从不间断,这已经成了他的作息规律,支部书记、系主任张新化经常劝他多在家里休息,他总是回答“呆在家里,不如在办公室做事安心、踏实。”工作中他总是冲在前面,身体力行,最让人感动的是,他从不争名夺利。每年的年终考核时,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年龄大了,优秀让给你们年轻人”。被授予南通市科技兴市功臣、教学名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及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他当之无愧。

《人体解剖学》课堂号称“医学生第一课”。每一块骨骼、肌肉的名称都必须牢牢记住;每一根神经、血管的走向,每一个器官的功能、形态、位置,还有海量的医学专有名词,这些需要在短时间内牢固、准确地掌握,这不仅要求学生有超强的想象力、理解力,更要求他们有强大的记忆力和忍耐力。繁多的名词、单调的符号、福尔马林的刺激往往让他们感到枯燥乏味、望而生畏,顷刻间可能会杀伤学生的好奇心,带来教学中的“死角”。为了帮助学生强化记忆,除去利用一些方法技巧帮助记忆以外,人体解剖学老师必须在课堂上不断重复强调重点、难点内容,引领学生复习巩固知识。为了激发学生对枯燥知识的学习热情,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反复耐心讲解,直到让学生弄懂。对一些问题,可能已经重复讲了好多遍,面对学生的反复提问,他们从未拒绝,而是和风细雨地安慰他们:慢慢来,不要着急,我来帮你再讲一遍,课后还要根据记忆规则多复习几遍,你一定可以!

人体解剖学系老师带研究生做科研实验

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他们率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线上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成式教学;他们自己制作教具,自费购买三维动态教学软件;利用业余时间自编《人体解剖学思维导图》供学生使用。他们在长期教学中形成的一套创新性教学模式分别获得江苏省高校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他们一丝不苟地传授知识,诲人不倦,关心关注着每一位学生和学业。他们沉浸在教学的幸福之中,不谋求地位,不追求名声,心无旁骛,甘于奉献。

他们还关心着每一位同学的思想动态、身体健康。学生经常向他们咨询自身或家人的疾病问题,他们都能耐心给予解答,甚至提供人力或物力的帮助。一天晚上,临床医学082班徐晓琴同学在宿舍时突发急性阑尾炎,任课老师张新化接到电话后赶紧从家里赶去,带着学生去医院就诊。从就诊到送入手术室,他一路陪伴,手术过程中一直安抚家属,守候在手术室外直到手术结束。家属一再表示感谢,而张老师却微微一笑:“孩子的健康是大事,换做我们任何一位老师,都会这样去做!”

人体解剖学系老师指导本科生做科研实验

他们不仅关爱自己的学生,还心系贫困山区的孩子。张新化一直默默资助甘肃山区的孩子,至今已坚持了8年。为了给甘肃会宁县新合小学建立图书室,作为支部书记的他带领支部党员在校内开展“献爱新合、筑梦明天”的主题助学义卖活动,从收集教职工家中闲置物品开始,到定价、选址、售卖,支部党员全体参与,共筹集善款六千余元。更让人感动的是他们利用暑假时间专程将善款送到新合小学。作为基层教师,他们以宽阔而纯洁的胸怀去关爱社会,奉献最真诚、最无私的爱,无不让人感动。

默默坚守中硕果累累

歌德说过,只有刚强的人,才有神圣的意志,凡是战斗的人,才能取得胜利。人体解剖学教学群体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就是因为在福尔马林中的坚守才造就这群刚强而有战斗力的人。

南通本土培养的首位院士顾晓松教授毕业后留校任教,毅然选择了许多人不愿意干的人体解剖学,从工作那天起,他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教学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传统中追求创新,由他引领的教学研究成果获江苏省高校教学成果特等奖。科学研究是他一生的追求,不到8平方米的实验室简陋得只有几张桌椅、几套手术解剖器械,科研材料试剂还要到外地采购、自己搬运……但种种艰难困苦最终换来一次次成功的喜悦。“那个时候我们五到七个人,平时都是在各个教研室给学生上课,到了下班、到了周末大家都来做科研,慢慢地从几个人发展到十几个人。”顾晓松说。国家杰青、何梁何利奖获得者、“五一劳动奖”获得者都是他曾经的光环,1953年出生的顾晓松院士至今仍然在引领着南通大学人体解剖学学科发展,始终活跃在人体解剖学和神经科学研究的前沿。

人体解剖学系老师进行集体备课

在这个群体中还有973首席科学家、省、市级教学名师、“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一批优秀人才,如原医学院院长倪衡健、医学院现任院长孙斐、副院长吕广明、陈罡等。这个群体还走出许多活跃在国内外科研领域的优秀人才,如中科院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嘉伟、同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章小清等。他们都曾经或仍然在为南通大学人体解剖学事业发展做着奉献。目前,群体中高级职称和博士化率均超过90%,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学科先后3次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人体解剖学”被列为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规划教材”。此外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是我校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学科。近十年来,在“神经损伤和修复”和“生殖医学”形成鲜明的特色,先后获得科研项目30余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重点项目等。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励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成果转让2项。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50余篇、核心刊物100余篇。主编、副主编、参编专著11部,教材、教学参考书21本。

南通大学人体解剖学优秀教师群体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他们用实际行动充分展示了新时期人民教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高尚师德情操和无私奉献精神。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忠于职守、兢兢业业,无愧于人民教师的职业!他们的无私奉献也在不断地激励和鼓舞着南通大学每一位老师。师者如兰,香远益清!


材料来源丨医学院(护理学院)

责编丨陈石森

审核丨张露莹

投稿信箱:wbwx@ntu.edu.cn

点击“阅读原文”,为通大“人体解剖学教学群体”投票助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